黑豚鼠的常见主要疾病防治技术
农民博博 :豚鼠怎样养殖?农技专家小组 :
很多饲养者认为,黑豚鼠很好养,就是怕黑豚鼠生病死亡。有的可以不惜代价为黑豚鼠治病,但防疫卫生工作却往往被忽视。“防重于治”,这是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也同样适用于兽医卫生工作。黑豚鼠是野生驯化而来,它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很强,不易生病。但经人工驯化饲养后,数量由少变多,饲养场的黑豚鼠会因环境、气温等条件的改变其抵抗疾病的能力会渐渐退化。如果黑豚鼠养多了,养殖场的卫生防疫工作没有做好,细菌、病毒就会大量繁殖。那么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就会在 群中发生,甚至造成死亡。所以,不能因为黑豚鼠有抗病能力就放松卫生防疫,反而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和预防来提高。
一、保持黑豚鼠的抵抗疾病能力
1、科学饲养
黑豚鼠是小型食草性动物,它的饲料应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但要注意到营养全面, 比例适当。不要喂霉烂变质和滞泥水的饲草。枯草期向青草期过渡的时候,不要让黑豚鼠 一次采食过多的豆科牧草, 以免引起撇胀或消化不良。饮水要清洁,没有自来水的地方最好用井水。在采用限制饲喂制度时,要定时定量,使黑豚鼠养成良好的采食习惯。
2、加强管理
黑豚鼠对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变化敏感,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范围将导致黑豚鼠 患病。在冬天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幼豚更应如此。冬天门窗紧闭,环境中有害气体浓度较大,在晴天暖和时应及时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夏季天气炎热的地区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梅雨季节是幼豚容易发病的季节,除事先做好药物预防外,还应注意饲料、饮水和环境卫生。
豚舍、笼具要及时打扫、清洗,定期消毒。清出的粪便及污物要在粪坑上加盖发酵,经过1个月左右才能作为肥料使用,防止传播疫病。
不让狗、猫进入豚舍,在 场内要注意灭鼠。它们不仅会伤害黑豚鼠 ,还会传播疾病,特别是老鼠,它是黑豚鼠的大敌。
3、坚持消毒制度
疫病传染的途径很多,但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病从口入”是很有道理的。病黑豚鼠的鼻涕、唾液以及呼出的气体使病原微生物散布于空气中,健康黑豚鼠吸入就有患病的可能。另外,还有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通过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和用具经口感染。还有些病源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能通过皮肤或猫膜的损伤或伤口而感染疾病;有的则通过吸血昆虫叮咬感染疾病。再则病黑豚鼠和健康黑豚鼠交配而使某些疾病传播开来。
病黑豚鼠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外界环境中各种物体,这就成了传染的媒介,如果易感染的黑豚鼠接触了这些传染媒介,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染途径侵入黑豚鼠体内,就可以感染得病。受感染的病黑豚鼠又成为新的传染源,再污染周围各种物体,这样连续不断地传播下去就形成了疾病的流行。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黑豚鼠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就构成了流行过程。要扑灭传染病,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消灭和切断造成流行的三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从而使疫病得到控制不再扩散。
控制疫病不仅要有科学的饲养管理,清洁卫生的笼舍, 同时要有严格的消毒制度,按时注射疫苗,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严格执行豚场消毒制度,为了杜绝传染来源,在豚场、 豚舍的入口处要设置消毒池, 以便让进出的人员和车辆消毒。 豚舍饲养人员和用具要固定,不要串换或串用,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用具的定期消毒。不要让场外人员擅自进入 舍,即使经消毒允许进入 舍也不能任其抓 。及时发现病 ,病 隔离后,对原豚笼应进行严密的消毒。豚场平时要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撒些生石灰,既可消毒又可吸湿。笼底板定期更换洗刷、消毒或晒太阳,还可用喷灯火焰消毒。
4、及时发现疫病,采取有效措施
豚场一旦发现传染病流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早诊断及扑灭:
4.1. 及时隔离
豚场发现传染病以后,应尽快将病 隔离出来,有专人观察和治疗, 由专人饲养,饲料、饮水和用具等要单独专用,粪便要单独处理,隔离室更要有严密的消毒制度。
4.2.尽快诊断
上报疫情当豚场流行疫病时,要尽快诊断,并提出扑灭的措施。如一时不能确诊,应把病豚 和刚死的黑豚鼠放在严密的容器内,立即送往有关单位进行诊断和检查,得到确诊后再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同时,要将发生的疫情及防治情况向上一级部门报告, 以取得他们的重视和支持。还要通知附近的豚场或养豚专业户,要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免使疫情扩大。另外,发病的豚场应停止出售种豚或外调商品豚。
4.3、.严格消毒
病豚隔离后,对病豚舍、用具等进行一次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体继续扩散传播疾病。
4.4、病料处理
要坚决淘汰重病 ,淘汰及病死黑豚鼠的尸体、粪便和垫草,要集中到指定地点烧毁或深埋。
4.5.病豚治疗
对可挽救的病豚进行治疗,这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还可以进一步消除传染源。
二、黑豚鼠的常见疾病防治
(一)沙门氏菌病(Salmonella Disease)
1、分布
沙门氏菌对脊椎动物有广泛的感受性,是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黑豚鼠感染后可呈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小鼠、大鼠感染后,可长期不表现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状态,兔、沙鼠、地鼠很少感染本病。
2、病原
本病的致病菌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37℃培养24小时可长出1——3毫米的光滑菌落,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运动性,在葡萄糖、山梨醇、甘露醇中常产酸、产气。
3、流行病学
健康黑豚鼠可通过消化道感染,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是本病的传染源,而苍蝇、野鼠、鱼粉等可导致上述物品的污染。菌株的毒力、血清型,菌的数量、感染途径,动物的年龄、品系、机体免疫功能情况,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营养改变、实验处置等因素均可影响本菌的致病性和动物的敏感性。
4、 临床症状
感染沙门氏菌的黑豚鼠的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急性感染型、亚急性型、隐性感染型三种类型。感染型呈急性经过,临床症状非特异性,病鼠常食欲不振、被毛逆乱、体重减轻、眼有分泌物、呼吸困难、流产、排软便等,一般于几天内死亡。亚急性经过的黑豚鼠常表现腹部膨胀、腹泻、结膜炎等。隐性感染型的豚鼠可表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的轻微症状。
5、病理解剖
解剖可见急性感染型死亡的豚鼠肝、脾、淋巴结及肠淤血肿大并有灶性坏死,肠内多液体和气体。亚急性经过和慢性经过的病例脾脏肿大,肠、肝充血肿大,可有明显的黄色坏死灶,回肠部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突起。
病理学检查可见急性病例的肠粘膜上皮坏死出血,肠粘膜固有层的组织中充血及嗜中性细胞浸润。亚急性经过和慢性经过的病例可见肝细胞坏死,在坏死灶和肝窦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并有肉芽肿形成。
6、诊断
本病可通过临床症状、解剖学特点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再进行细菌培养而确诊。选结肠、直肠或胆囊内容物接种于去氧胆盐琼脂平皿和亚硒酸盐肉汤中37℃有氧培养24——48小时,观察菌落。该细菌不能利用尿素,不产生靛基质。应用多价O和H抗血清,做玻片凝聚试验检查抗体可作为辅助手段。
7、预防
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严格饲养管理,饲料严防野鼠污染,加强饲养中各个环节的消毒灭菌,注意饲养人员的带菌状况检查,以及利用剖腹产手术建立无本病的鼠群。
8、治疗措施
① 氯霉素注射液 10-15 毫克汗克体重,肌肉注身。对无呕吐的患豚鼠可口服 ,20 毫克 / 千克体重, 2 次/日。 ② 卡那霉素 5 万单位 / 千克体重,肌肉注射, 2 次/日。 ③ 庆大霉素 1 万单位 / 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 次/日。 ④ 映喃陛酮 10 毫克 / 千克体重,口服, 2 次/日。 ⑤ 对不食、脱水、酸中毒的患豚鼠可用 25 %葡萄糖注射液 10 毫升、 5 %碳酸氢钠注射液 5 毫升,复方盐水 40 毫升,静脉或腹腔注射。⑥ 肠道出血的豚鼠,可用维生素 K3 2-4 毫克 / 千克体重,肌肉注射。
(二)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s)
黑豚鼠巨细胞病毒多引起豚鼠的隐性感染,其感染特征和致病机理与人的巨细胞病毒感染非常相似,因此常用作人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研究的动物模型。
1、病原
黑豚鼠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属疱疹病毒科乙型疱疹病毒亚科, 为双股DNA病毒。CMV对***、反复冻融相对稳定。在-70℃可长期保存。
2、流行病学
CMV可经接触和血源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它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大鼠、小鼠等动物不易感。
3、临床症状
黑豚鼠感染后,多呈隐性状态,不表现临床症状。实验条件下可见被毛粗乱、发育迟缓等症状。
4、病理
解剖可见病鼠脾脏充血肿大,唾液腺肿大,胸腺发育迟缓。组织学可见唾液腺导管细胞变性,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导管周围大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脾脏散在灶状出血,嗜中性细胞浸润。胸腺T细胞减少。
5、诊断和预防
本病的诊断应依据组织学观察唾液腺导管细胞内的特异性的嗜酸性包涵体。也可利用黑豚鼠胚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进而血清学检查CMV抗原。
本病的预防可利用CMV弱毒苗接种黑豚鼠,使之产生免疫力, 然后用剖腹产技术建立无CMV的洁净黑豚鼠群。进而依靠严格的饲养管理措施保持黑豚鼠的无CMV状态。还可投用抗生素,如:金霉素、土霉素、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或泰乐菌素,连续用药14天。
(三)颈淋巴结炎
1、病原和流行病学
颈淋巴结炎的病原是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常成对或短链状出现。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本病的另一病原是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通过眼结膜途径,可导致典型的颈淋巴结脓肿和上呼吸道感染。
2、临床症状
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气管两侧,可见肿大的淋巴结。病鼠消瘦,食欲减退,懒动,呼吸困难,鼻腔有浆液性分泌物,孕鼠发生死产和流产。
3、病理
解剖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内充满脓汁,有时可见胸腔积水,肺呈大理石样病变。
4、诊断
通过本病特异的临床症状可得到初步诊断。然后通过细菌培养、分离和生化鉴定可确诊。
5、预防
本病的预防可通过剖腹产技术,建立无本病的SPF鼠群, 严格管理屏障饲养系统,从而彻底排除本病的发生。
6、治疗
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发现发病者建议淘汰。
(四)肺炎
1、病原
黑豚鼠的肺炎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如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其中以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危害最大。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一般情况下人的上呼吸道常常带有本菌,是潜在的感染源。豚鼠感染后病菌可存在于上呼吸道,当有运输等应激因素而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发病。本菌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无芽孢,有运动性。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物品及呼吸飞沫而被传染。黑豚鼠饲料中维生素C 的缺乏及机体抵抗力下降可引起本菌大量繁殖而致动物发病。
肺炎克雷伯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常成对或短链存在。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水和农产品及林产品中,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及呼吸道内也常见,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常于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引起爆发性流行。
黑豚鼠肺炎一般并发链球菌病,豚鼠肺炎链球菌病,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以侵害豚鼠吁呼吸器官与腹腔为特证的一种豚鼠传染病。一养殖户的4只黑豚鼠死于本病。鉴于临床上黑豚鼠死于本病的报道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1.1、临床症状
黑豚鼠食欲废绝,可视粘膜苍白,咳嗽,呼吸有罗音,流鼻涕.被毛粗乱,消瘦。
1.2、剖检变化
肺弥漫性出血、水肿、实变,胸膜增厚,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腹水增多混浊,肝肿大、脂肪变性,脾肿大。
1.3、实骏室检验和治疗
1.3.1.镜检肺肝脾等病变组织触片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成对(少数单个)排列的球菌。
1.3.2.分离培养取肺肝脾腹水等病料接种血琼脂平板与血清清汤,于37℃培养24小时。血平饭上长有圆形、透明、湿润、扁平的小菌落,有a血环,血清肉汤呈均匀混浊;培养物镜检,所见细菌形态与上述镜检的相符。
1.3.3.生化试验菊糖发酵试脸产酸不产气。胆汁溶菌试验阳性。乙基氢化胫基奎宁敏感试验,抑菌圈平均直径为16.7毫米,即该菌可被乙基氢化胫基奎宁抑制。
1.3.4.使用人用的头孢类口服抗生素拌料饲喂或灌服,用量要根据体重来计算,一般一只600g体重的黑豚鼠每次1毫升,每天三次,配合配合相应的化痰、平喘药治疗如祛痰止咳冲剂(每次1g,日两次),一般10天左右即可治愈。
1.4、小结
1.4.1.很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形态、墙养待性反生化试拉,可以确诊为黑豚鼠以肺炎链球菌病。
1.4.2.据记载,黑豚鼠对肺炎链球菌有抵抗力。本批黑豚鼠,因长期喂养于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而感染肺炎链球菌病,导致肺脏严重损害而死亡。
1.4.3.现实操作中,遇到有病黑豚鼠,要马上隔离,能治疗就治疗,不能治疗就淘汰。对同池黑豚鼠要进行上述药物治疗几天,并进行养殖池消毒工作。兔子、竹鼠也可参考治疗。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1、病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空气、人和动物的体表,是人和动物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球形,葡萄状排列,革兰氏染色阳性,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可产生具有致病作用的α和β溶血毒素。对干燥有抵抗性。
2、流行病学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动物皮肤、粘膜、上呼吸道、肠道的常在菌群,可通过接触传播,不良的卫生条件和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的发生。也是微生物控制级别较高的实验动物应清除而较难清除的主要病菌。
3、临床症状
动物发病后常引起肺炎,败血症,形成体内多处器官的脓肿和炎症。
当动物皮肤有伤口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经伤口侵入,并形成皮炎、溃疡和脓肿。黑豚鼠感染后,常发生口唇炎,剥脱性表皮炎,关节炎。在足底,则形成痂皮,进而发炎肿大,直径可达1——3cm,然后可形成溃疡,在关节腱膜部位发生炎性浸润。使用金属网底笼具饲养时,由于黑豚鼠体重的压迫,常发生擦伤,易发生感染。
4、病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害部位呈弥漫性组织炎、坏死及肉芽肿。切片可见大型革兰氏球菌凝块,组织内嗜中性细胞浸润,因组织坏死而发生化脓灶。
5、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细菌分离培养结果,可很容易地确诊。
6、预防
保持屏蔽饲养条件,饲养人员隔离衣及时清洗消毒,饲养室用具定期消毒。这些措施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7、治疗
对病豚要及时隔离治疗。患病豚场的健康兔可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灭能苗,每公斤体重皮下注射1毫升,也可采用药物预防。抗生素和磺胺药如庆大霉素、青霉素、四环素、长效磺胺等都可应用。但要注意,金色葡萄球菌可产生抗药性;有条件时可作抑菌试验,以确定最敏感药物。局部脓肿按一般外科彻底处理。
(六)巴氏杆菌病(出血性败血病)肺炎型(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呈卵圆形的短小杆菌。组织病料涂片,经姬姆萨或瑞特氏法染色,菌体两极着色较深。
流行特点 30%——75%的黑豚鼠上呼吸道粘膜和扁桃体带有巴氏杆菌,但无症状。当各种因素(气温突变、饲养管理不良,长途运输等)使豚鼠体抵抗力降低时,体内的巴氏杆菌大量繁殖,其毒力增强,从而引起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秋两季较为多见,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症状和病变因病菌的毒力、感染途径与病程不同而异,常分为以下几型。
败血型:多呈急性经过,常在1——3天死亡。精神沉郁,不食,体温40℃以上,呼吸急促,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液,有时发生下痢。死前体温下降,全身颤抖,四肢抽搐。有的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剖检可见:鼻粘膜充血并附有粘稠分泌物;喉与气管粘膜充血、出血,其管腔中有红色泡沫;肺严重充血、出血、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肝肿大,淤血,变性,并常有许多坏死小点;肠粘膜充血、出血;胸、腹腔有较多淡黄色液体。
亚急性常由鼻炎型与肺炎型转化而来,病程约1——2周,终因衰竭而死亡。主要症状为流粘脓性鼻液,常打喷嚏,呼吸困难。体温稍高,食欲减退。有时见腹泻,关节肿胀,眼结膜发炎。剖检可见:肺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变化,甚至有脓肿形成;胸腔积液;鼻腔与气管粘膜充血、出血,并附有粘稠的分泌物;淋巴结色红、肿大。
鼻炎型:比较多见,病程可达数月或更长。
主要症状为流出浆液性、粘液性或粘脓性鼻液。病黑豚鼠常打喷嚏和咳嗽,用前爪抓擦鼻部,使鼻孔周围的被毛潮湿、粘结甚至脱落,上唇和鼻孔周围皮肤发炎、红肿。粘脓性鼻液在鼻孔周围结痂和堵塞鼻孔,使呼吸困难并发出鼾声。如病菌侵入眼、耳、皮下等部,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中耳炎、皮下脓肿和乳腺炎等。剖检可见:鼻粘膜潮红、肿胀或增厚,有时发生糜烂,粘膜表面附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鼻窦和副鼻窦粘膜也充血、红肿,窦内有分泌物积聚。
肺炎型:常呈急性经过。虽有肺炎病变发生,但临诊上难以发现肺炎症状,有的很快死亡,有的仅食欲不振、体温较高、精神沉郁。肺病变的性质为纤维素性化脓性胸膜肺炎。眼观,病变多位于尖叶、心叶和膈叶前下部,包括实变、膨胀不全、脓肿和灰白色小结节病灶。肺胸膜与心包膜常有纤维素附着。
中耳炎型:也称斜颈病。单纯的中耳炎常无明显症状,但如病变蔓延至内耳及脑部,则病豚鼠出现斜颈症状,严重时豚鼠向头颈倾斜的一侧滚转,直到抵住围栏为止。如脑膜和脑实质受害,则可出现运动失调和其他神经症状。剖检可见化脓性鼓室内膜炎和鼓膜炎。一侧或两侧鼓室内有白色奶油状渗出物;鼓膜破裂时这种渗出物流出外耳道。如炎症由中耳、内耳蔓延至脑部,则可见化脓性脑膜脑炎变化。
其他病型:豚鼠巴氏杆菌病也可表现为化脓性结膜炎、子宫内膜炎(母豚鼠) 、附睾与睾丸炎(公豚鼠)以及各处皮下与脏器的化脓性炎症。眼结膜和子宫粘膜呈化脓性卡他变化,其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子宫腔积脓。其他组织器官主要是脓肿形成。
鉴别诊断 本病因表现多种病型,故应和下列疾病鉴别。
黑豚鼠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虽有卡他性鼻炎或肺脓肿。但无中耳炎,病原为多形态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葡萄球菌病:主要病变为脓肿和脚皮炎。脓肿多发生于皮下和肌肉,肺和其他内脏少见。无化脓性鼻炎、中耳炎等病变。
防 治
(1)黑豚鼠群应自繁自养,禁止随便引进种豚鼠;必须引进时,应先检疫并观察1个月,健康者方可进场;
(2)加强饲养管 理与卫生防疫工作,严禁畜、禽和野生动物进场;
(3)有本病的黑豚鼠场可用黑豚鼠巴氏杆菌苗或禽巴氏杆菌苗作预防注射;
(4)—旦发现本病,立即采取隔离、治疗、淘汰和消毒措施;
(5)治疗可用以下药物:链霉素每公斤豚鼠体重5万——10万单位、青霉素2万——5万单位,混合一次肌肉注射,一日2次,连用3天;庆大霉素每公斤体重豚鼠4万单位,1次肌肉注射,—日2次,连用3天;磺胺二甲基嘧啶(sm、)内服量每千克体重0.1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量每千克体重0.07克,每日2次,连用4天。
预防
本病的预防应依靠建立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可通过剖腹产建立无巴氏杆菌的豚鼠群。
(七)体内寄生虫
1、黑豚鼠艾美尔球虫(Eimeria caviae)
该球虫是寄生于黑豚鼠的唯一的艾美尔球虫,易在幼鼠中流行。感染黑豚鼠出现腹泻,甚至死亡。剖检可见肠炎,肠出血,盲肠粘膜增厚,有斑状出血点和含有虫体的白斑。维生素C缺乏,长途运输等因素可诱发本病。
治疗方法:地克珠利 ,广谱苯乙腈类抗球虫药,以每百公斤饲料混1/千地克珠利预混剂100克;氯苯胍,每百公斤饲料拌药15克。以上两种药物轮换,地克珠利使用7-8个月后,换氯苯胍用4-5个月。上述药物也可用于治疗,一般用预防剂量的2——3倍。在治疗黑豚鼠球虫病时,可用1/千地克珠利预混剂,每百公斤饲料加400-500克拌匀,撤出其它饲料和饲草,连续用药2-3天,待发病得到控制后改为正常预防量。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养黑豚鼠既喂料又喂草,在用药预防豚鼠球虫病时,应在饲料中增加用药量,否则会出现用了抗球药仍有豚鼠发生球虫病。在众多抗球虫药中,含有马杜霉素的各种剂型的药,不能用于黑豚鼠,否则会发生中毒死亡。
2、有钩副盾皮线虫(Paraspidodera uncinata)
有钩副盾皮线虫是黑豚鼠常见的蠕虫。虫体寄生于盲肠和结肠。卵呈卵圆形,壳厚,有蛋白膜。黑豚鼠通过吞噬感染性虫卵而感染。虫卵经6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其生活史为直接型,无复杂的体内移行过程。
感染黑豚鼠消瘦,而无特异性症状。查找并鉴定虫体、虫卵可确诊本病。
黑豚鼠体内寄生虫的预防应做好饲料和垫料的消毒工作,防止饲养用具、饲料、垫料的污染。
治疗的方法:采用动物内外杀虫王拌料饲喂即可解决。
(八)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
疥螨(Trixacarus caviae)和黑豚鼠食毛蚤是豚鼠主要的体外寄生虫, 可引起黑豚鼠脱毛、角皮增生、消瘦、虚弱,发生皮炎、贫血。蚤及其卵附于豚鼠毛上,肉眼可见。疥螨主要寄生于黑豚鼠的颈、肩和下腹部皮肤,引起瘙痒,进而继发感染。
体外寄生虫的检查可直接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被毛和皮肤,也可检查皮肤刮屑。另外利用寄生虫的趋热性,在动物死后,尸体变凉,寄生虫从被毛中爬出,直接观察虫体从而确诊。
治疗方法:采用动物内外杀虫王拌料饲喂即可解决。
(九)坏血病
本病又称维生素C缺乏症,由于豚鼠不能合成维生素C,当饲料中完全缺乏维生素C时,在10——20天内会出现坏血病症状。此时豚鼠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二次细菌感染。
发病早期可见黑豚鼠被毛逆乱、懒动、食欲减退、脱水,进而腹泻、齿龈出血、伤口愈合慢、关节肿大挫伤而跛行。一般6周龄黑豚鼠症状较典型。
解剖可见骨膜下、皮下结缔组织、肌肉及肠道有出血,长骨近端骺软骨剥离。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可作出初步诊断。然后进行饲料分析即可确诊。
治疗和预防方法:在饲料中连续添加D-抗坏血酸,没100公斤饲料添加20克。
(十)膨胀病
多数因进食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饮用污染水,采食露水未干的青菜类及水分含量过多的青菜,导致消化不良,多再现为腹部膨胀、精神不振、减少或停止采食、口唇苍白、粪便多而稀或水样、青绿、腥臭。防治方法:发现病体,立即隔离,喂给氯霉素或土霉素等药物,也可用草药穿心莲煮水喂,连喂2-3天,每天1-2次,还可用雷公根洗净,晾干生喂。
(十一)干瘦病
因日粮长期单一,缺乏维生素、营养不良或干喂,不加饮水,致使消化受阻停食,或出现黑豚胃疾病不能及时发现治疗,逐日消瘦。防治方法:可采用鱼肝油或鸡蛋黄补给,熟黄豆拌入饲料喂,经10天后再恢复日常饲料。同时添加禽用多种维生素,如体温升高,可用2-3万单位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日两次,连续3-5天。
(十二)豚鼠泰泽氏病的防治方法
泰泽氏病是一种以严重腹泻、脱水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的疾病。病原为毛样芽孢杆菌。本病发生于很多国家和地区,死亡率高达95%,是养兔业、豚鼠的一大威胁。
毛样芽孢杆菌是一种细长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肝细胞、平滑肌和心肌以及上皮细胞浆中呈束状,用高碘酸—Schiff氏染色和Warthin—Stany二氏染色以及姬姆萨、银染色等。分离本菌十分困难,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该病原在人工培养基和活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有人报道这种细菌能在小白鼠胚胎细胞上生长,但在第二次继代后即失去对小白鼠的致病能力。近年来用鸡胚卵黄囊内培养分离本菌获得成功。并且有人在鸡胚卵黄囊继代32次后,在断乳仔兔复制了泰泽氏病,并从病兔肝脏中重新分离到本菌。据认为最初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分离毛样芽孢杆菌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有肠道细菌大量生长之故。如在人工感染的病兔的饮水中加入磺胺喹恶啉,再用鸡胚培养分离毛样芽孢杆菌的成功率就高。肠道细菌容易进入肝脏,这给本菌的分离带来困难。毛样芽孢杆菌只能在细胞浆内进行繁殖。此外,本菌能产生芽孢,能运动,并具有多形性。芽孢菌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底层中保持传染性达一年之久。
除家兔外,小白鼠、大白鼠、地鼠、豚鼠、麝香鼠、猫和恒河猴等多种动物都已发现有泰泽氏病流行。由于病原体难于分离培养,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泰泽氏病被误认为是黏液性肠炎或其他类似疾病。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以6——12周龄的兔发病最多,但断乳前的仔兔和成年兔也可染病。毛样芽孢杆菌从病兔的粪便中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健康兔吃到以后即可感染。它侵入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上皮,开始时增殖缓慢,组织损害甚少,无临诊症状,但如此时受到过热、过挤和操作等应激因素作用,病菌就可迅速繁殖,引起肠黏膜和深层组织坏死。病菌经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和其他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应用磺胺类药物治疗其他疾病时,因干扰了胃肠道内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也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定期进行消毒,消除各种应激因素。隔离或淘汰病兔。兔舍全面消毒,兔排泄物发酵处理或烧毁,防止病原菌扩散。对已知有本病感染的兔群,在有应激因素作用的时间内使用抗生素,可预防本病发生。
2、治疗
黑豚鼠和兔发病初期用抗生素治疗有一定效果。用0006%——0.01%土霉素饮水,疗效良好。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4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链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肉注射连用3——5天。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使用,效果更明显。红霉素,每千克体重10毫克,分两次内服,连用3——5天。此外,用金霉素、四环素等治疗也有一定效果。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淘汰。
(十三)大脖子病
大脖子病是由于巴氏杆菌引起感染而造成的疾病,发病率约占总数的5%左右,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此病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术治疗,效果好,成本低,极少造成手术中黑豚鼠的死亡,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缺点是有20%会复发。方法:患处用碘酊擦拭消毒后,用刀片把皮肤划开,把里面的脓性分泌物挤出,然后再用碘酊内外清洗消毒即可。
(十四)脱毛
有时是属正常情况,季节性换毛。如果不正常如产后母豚,脱毛、毛色无光泽那是因为哺乳期缺水,多喂青料即可,严重个体大量青料连供15——20天即可恢复。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