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20160815期】贾旭东卖小吃致富 好吃男人把一元小吃卖出千万财

yi286068034 CNTV(CCTV央视网) 2016-08-13 02:57:00

他叫贾旭东,人送外号香油嘴。

同学:“他的外号叫香油嘴,香油嘴就是爱吃。”

老婆:“每次看到电视上的美食栏目,他都流口水。”

贾旭东:“我说人活一辈子,全凭耍筷子,我觉得吃是特别大的乐趣。”

记者:“你减过肥吗?”

贾旭东:“没有。”

记者:“节食过吗?”

贾旭东:“没有。”

贾旭东小时候嘴就闲不住,调皮不好好上课,都是因为这嘴馋,千方百计想办法嗑瓜子。

记者:“进去了?”

贾旭东:“都快吃完了。而且不吐瓜子皮。皮存在腮帮子里面。老师背对我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再吐出来,老师要是一直讲,我就一直不动。”

记者:“从来没有被发现过?”

贾旭东:“发现过,在正面老师没有发现过,老师在窗户外面发现过。”

长大后,贾旭东这张嘴变得更挑剔了,经常弄得做饭的人很尴尬。

贾旭东:“没鸡蛋,鸡蛋,鸡蛋,鸡蛋,木须肉要有鸡蛋。没鸡蛋我怎么吃。我要麻婆豆腐。嘱咐过让他多点青菜,多点青菜。”

记者:“少了你也不满意?”

贾旭东:“那当然了,这么多人不够吃怎么办。”

记者:“他经常这样吗?”

厨师:“对,上菜就会紧张一点。”

记者:“一上菜你就紧张,对。你怕什么?”

厨师:“怕退回来。经常被退回来。”

如今,贾旭东的千万财富,离不开他这张好吃的嘴。他现在吃的这样小吃叫“碗团”。在山西柳林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遍布当地街头巷尾。

卖碗团的早晨五六点钟就出来摆摊,从早卖到晚。像这样的一碗卖一块钱,贵的也就卖一块五。

记者:“做碗团辛苦吗?”

碗团摊主“辛苦。早晨四点”

记者:“一碗卖多少钱?”

碗团摊主:“一碗卖一元钱。”

“碗团”顾名思义,就是碗里的面团。先用荞面和面,再加水打成浆,倒入碗中,旺火蒸十来分钟,把浆蒸成糊,趁热快速拧搅,抹到碗边,冷却后,加入油泼辣子等调料,用小刀一片一片划着吃。

像这样的小摊,在柳林有上千个,一天能卖一两百个碗团,当地很多人靠它养家糊口,但都认为赚不了大钱。

碗团摊主:“做碗团发不了大财。”

记者:“什么叫发大财。”

碗团摊主:“发大财就是一年赚上几十万,就发大财了。碗团挣不了,我现在这一碗挣个5毛钱,挣个辛苦钱。”

山西吕梁柳林市民:“这个卖碗团是自己弄个锅,养家糊口,一天挣多挣少,30元也挣,50元也挣,卖碗团发不了财。”

但谁也没想到,碗团这种一块钱一份的地摊生意,却被贾旭东做的风生水起,如今一年卖出了一千多万元。贾旭东到底有何过人之处?他卖碗团又有什么诀窍呢?

1996年,27岁的贾旭东放弃了县委宣传部的稳定工作,雄心勃勃下海经商。

贾旭东:“我觉得做人,尤其是男人,总要有点名头。总想成就点事情。”

想出人头地的贾旭东,看上了胶合板生意,专程跑到河北学技术,可当他把全部积蓄投入生产后,却傻了眼。

贾旭东:“做成了,实际上这个产品已经淘汰了,社会上这个东西已经很少了,人们基本上已经不用了。”

好在贾旭东脑子活,把卖不掉的胶合板打成家具,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短短2年时间,资产达到五六百万。

但好景不长,贾旭东因为投资不利而破产,还背上了一百多万元的债务。

贾旭东的朋友:“大家都议论贾旭东现在完了,这辈子都缓不过来,欠下那么多债。”

贾旭东的朋友:“那时候一百多万元是个天文数字,这一辈子也还不了。”

记者:“那时候大家一个月挣多少钱?”

贾旭东的朋友:“那时候我们单位一个月大家挣百八十元钱。”

贾旭东的人生搁浅了。债主隔三差五找上门,最落魄时,连7毛钱的拉肚子药都舍不得买。一百多万成了压在一家人身上的大山,已经七十多岁的父母,省吃俭用帮儿子还钱。

然而,把贾旭东压垮的并不是巨额债务,而是大家的眼光。

贾旭东:“那个时候反而才特别怕被别人瞧不起,曾经有人介绍这是谁谁谁的时候,不介绍我的名字了,介绍我是谁谁谁的什么,这样介绍了,这个时候是非常受刺激的,掉头就走,不听他们说,感觉到确实是脸上无光。”

贾旭东用自尊心把自己包裹了起来,拒绝任何人的帮助,就连亲朋好友介绍工作,他也觉得是种怜悯。贾旭东像换了个人,每天不是玩电脑游戏,就是打牌。

这样混沌的生活过了两年,三口之家就靠老婆一人养活,虽然老婆从来没抱怨过,但外人却对贾旭东颇有微词。

贾旭东的朋友:“靠媳妇养,那是没本事的男人。”

人们的风言风语触动了贾旭东,他决心东山再起。但让老婆万万没想到的是,贾旭东深思熟虑了3个月,看上的竟然是卖“碗团”。

贾旭东的妻子:“谁家的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就说长大了去卖碗团。”

儿子贾笑甚至还为此和同学打架,直到今天都不愿意提及这件事。

贾旭东的儿子贾笑:“那时候我也比较小,被别人欺负,被同学欺负他们就这么叫,越叫,慢慢就带有点嘲笑的意思。”

记者:“怎么叫?”

贾旭东的儿子贾笑:“就叫碗团。还是用方言叫。”

记者:“方言怎么叫?”

贾旭东的儿子贾笑:“方言怎么叫,可以不说吗。”

在柳林,卖碗团被很多人视为最不起眼的生意,摆摊的也很多,遍布大街小巷。

贾旭东扬言,就靠这小小的碗团还清百万外债,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而且在卖法上让所有人觉得不可理喻,他竟然要把碗团做成真空包装。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市:“真空包装的我肯定不会吃。真空的口感肯定不如这个。”

贾旭东不顾反对,借来1万块钱,买回了真空包装机和灭菌锅,向来对吃很挑剔的贾旭东,每天买来大量碗团反复试验,但真空包装后口感比新鲜的差很多,还总是涨袋。 有一天,贾旭东照旧去买碗团,可卖碗团的人却说什么也不肯再卖给他了。

贾旭东:“你这是糟蹋东西,你把我的东西买回去不吃,做实验,然后倒到垃圾堆里面,人家有人还骂我,说是我碗团做的不好,所以才倒掉。

七个月之后,贾旭东终于找到了包装灭菌时,温度和时间的最佳结合点,做出了这种既保持了农家风味,又能存放3个月不坏的真空碗团,每个定价3元钱。

当地卖碗团的都是当天做当天卖,花一块多钱,就能轻而易举吃上一碗,谁会烧包到买真空包装碗团,价格还贵出了一倍。大家都断言,这就是贾旭东异想天开,一厢情愿。

贾旭东的朋友:“我们觉得他是吹牛逼。”

超市市场部经理:“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有多稀奇,吃不到,相反大街小巷那都能吃到。”

贾旭东并不是个鲁莽的人,面对大家的质疑,他早就制定好了稳妥的销售方案。

贾旭东:“人家北京烤鸭也好,德州扒鸡也好,甚至涪陵榨菜,包括我们山西的平遥牛肉,既然他们的土特产能卖到我这里来,我们的为什么不能卖到他们那里去。”

在贾旭东看来,外地很多地方没有碗团,荞面也不多见,他要把柳林人都爱吃的碗团卖到外地市场。而且荞面营养丰富,碗团吃起来坚韧、醇香,老幼皆宜,肯定会一炮而红。

贾旭东信心满满,把碗团摆上了太原、西安等地的超市,认定能赚大钱。

贾旭东:“当时我确实觉得非常自豪,骄傲,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东西,我把它做成这个样子,非常自豪,骄傲。”

然而,贾旭东失算了, 3个月下来,销量不到两成,贾旭东铩羽而归。

贾旭东:“我们柳林有句话叫,各娘的孩子各娘疼,外人见了反恶心,我们柳林人吃碗团,柳林以外的人未必喜欢吃碗团。

费尽心思开发出来的碗团产品,因为外地人不认识而滞销,而本地又随处可见,消费者根本不买账。贾旭东陷入了销售困境,人们更加坚定了把碗团做成真空包装必死无疑的断言。可是半年后,原本卖不掉的碗团,一下子变成了抢手货,这些东西到底卖到了哪里?又是哪些人在买呢?

这是一家特产店,柳林盛产大枣,即使到现在这样的大枣礼盒在特产店里卖的也不错。人们走亲访友都愿意送上一盒。

几年前,当贾旭东的碗团卖不出去的时候,这种大枣礼盒,一下给了他启发。贾旭东觉得碗团也是柳林特产,干脆也做成礼盒,在本地市场销售试试看。

红枣经销商:“很火爆,这个生意,柳林人一出去,原来是送红枣,后来是送碗团,这个稀罕。”

以前没地卖的碗团,在土特产渠道打开了销路,变得炙手可热。贾旭东在2个月内增加了十几个经销商。

贾旭东:“那个时候很牛气,成了我在家里分配了,就像计划经济时候的纪委一样,坐在家里分配了。那个经销商和我平时关系好,这个时候我也给他对分配几盒。那个时候很牛气的。”

贾旭东的碗团生意做的红红火火,仅一年多时间,就还清了百万外债,还扩建了厂房。然而,贾旭东丝毫没察觉危机正在悄悄靠近。

柳林很多人会做碗团,加工门槛也不高,大家看到赚钱后纷纷跟风投资,2006年,碗团加工厂冒出了三四家,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不断升级。

贾旭东:“比如说我卖28元钱一盒,他就卖25。最低的时候卖到14元一盒,就是这个价格竞争。”

那时贾旭东已经是当地碗团老大,最有实力,大家都建议他积极应战,可以用实力把竞争对手打垮,但几个回合火拼下来,贾旭东突然决定退出这场价格战。

红枣经销商:“我说你把别人的挤垮了以后,你自己去发展,这就是你独一份的生意。”

贾旭东:“这个竞争对手的名字叫秋生,秋天的秋,我想这个产品这要有利润,秋生不做夏生做,夏生不做冬生做,肯定有人做。”

在碗团这场没有硝烟的大战中,贾旭东的销量下降三成,利润空间缩水了一半,公司元气大伤。贾旭东意识到,与其在有限的本地市场厮杀,不如拿出精力开疆拓土,占领更广阔的外地市场。

让同行不可思议的是,仅半年,贾旭东就把碗团,这个外地人不认识的地方小吃,在西安、济南、郑州等地打开了销路。

就在其它碗团企业,还在生产特产礼盒的时候,贾旭东对碗团进行了全新的市场定位,开发出这种像方便面样子的碗团。贾旭东并没急于找大型商超推销,而是另辟蹊径。

贾旭东:“到高速公路服务区去销售的话,应该是一个适销对路的产品,因为大家出门在外,方便面是非常好的选择。又有了一个新的销售渠道。”

西至呼和浩特,南到郑州,东至济南,北到北京,贾旭东在这些地区画了一个圈,在所有高速公路服务区都铺了货,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还让很多外地人认识了碗团,带动了省外销售。

贾旭东为自己的营销战略沾沾自喜,加班加点开工生产。可就在他计划用这个方式,进军全国市场时,一个电话,彻底击破了这盘大棋。

贾旭东:“高速公路服务区老板给我打电话,说有涨袋,发现涨袋的情况不少,赶紧全部下架。”

高速公路超市全部下架,直接损失40多万。贾旭东的仓库积满了卖不掉的碗团,无奈之下,贾旭东一狠心,把碗团拉到了养猪厂,送给老板张陶利喂猪。

猪场老板张陶力:当时猪吃的也挺香,每天都吃。反正我们倒下去就不管了,反正看的时候就没有了。”

张陶力的猪场每天要花几千块钱买饲料,贾旭东天天送碗团给猪吃,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可没过多久,张陶力竟然又把碗团退了回来。

猪场老板张陶力:“发现我的猪不长肉,养猪肯定要卖肉。”

贾旭东:“我给人家猪吃,人家都给退回来了。这时候确实非常沮丧,而且有点走投无路的感觉。觉得这个事情还能不能做,这个时候有过这种动摇思想。”

碗团究竟为何到外地销售就会变质?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

当时,碗团销售半径变大,增加了运输和库存的时间,对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时贾旭东的碗团很多环节靠手工制作,和面、蒸制、拧搅做碗团要十几 个环节,哪个环节稍有偏差都可能影响品质。贾旭东意识到,只有采用全自动化标准生产线,碗团才能卖到全国。可一做预算,贾旭东心惊肉跳,一千万元赫然纸 上。即便能贷到款,也没能力偿还。

贾旭东:“作为一个而生产者,产品制造者,一定要让产品的质量稳定,甚至恒定。才能让这个产品走的更远。”

碗团生产必须改变,否则死路一条。这是贾旭东专门为碗团写的可行性报告,他开始找有钱的老板四处游说。

贾旭东:“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可以融资,可以想办法筹集资金。”

经过不断努力,贾旭东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投资伙伴,这里就是他占地33亩的新厂房。2013年,这套全自动化碗团生产设备投产,产量提高了20倍,保质期延长了3个月。贾旭东开始加速进军全国市场。

贾旭东:“方便面,新发现,免水泡,更方便,带调料,带小刀,刀刀一划,就开吃。”

贾旭东今天要在这里举办一场吃碗团大赛。

贾旭东:“参与的举手,请举手,看谁能得到第一名,马上送你十个碗团。”

看热闹的群众听说既能免费吃碗团,还能白拿走,立刻踊跃起来。

贾旭东:“一二三,开始。快点。加油、加油、加油,山西特产,千年名吃。”

现场不断出现吃碗团能手,让人大开眼界。

贾旭东:“这位小伙子,是第六轮碗团大赛的第一名。来,工作人员奖给10个碗团,恭喜你。”

这个小伙子在两分钟内吃掉4个碗团。

山西吕梁市民:“感觉到醋的酸爽,这个是荞面做的对吗,荞面的劲道融合的还是挺好的,本身山西面食做的非常不错,但是这个东西做的还是非常好的。”

贾旭东兑现承诺,这天送出了很多碗团。

直到现在,往外省市销售,最大的问题,还是人们不认识碗团。贾旭东经常会搞这样的促销活动,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比赛形式,以碗团作为奖品,吸引群众参与,推广碗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贾旭东认为餐饮行业也是适合碗团宣传的渠道,他专门生产了这样的小个头碗团,放到一些具有影响力的饭店销售。

消费者:“专门来吃碗团,一前没吃过,味道很好。感觉这个嚼起来不太像面,但是听说它又是面做的。”

饭店负责人:“已经卖完了,但是我们的营业还没有结束,经常是这个样子

大家就会期待明天这个碗团到的时间。”

2015年,贾旭东又把碗团放到了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销售的限制,通过电商、微商平台,将产品卖到了全国,销售额翻了一倍,突破了一千万元。贾旭东在自己赢得金钱的同时,也把柳林碗团这个地摊小吃做成了一方产业。

【致富经20160815期】贾旭东卖小吃致富 好吃男人把一元小吃卖出千万财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