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防城港讯 (通讯员/黄鸿燕记者/李家健)1月14日,家住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的村民刘和与老伴正在自家门口专心致志地织席子。
老刘正在编织的席子是光坡镇满山遍野随处可见的一种小灌木,俗名扫把草。过去,本地人喜欢用来扎成扫把,拿到市场上去卖也就是10元左右的收入。随着近年来港口区政府大力推动产业扶贫,扫把草变成了“致富宝”。
扫把草的学名叫岗松,用途广泛,枝干用来编制篱笆工艺品,产品外销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深受国际市场青睐。除了枝干可以用来编制篱笆外,它的叶子也可以提炼岗松油及打粉,为生产肤阴洁、蚊香等医药产品提供原料。
去年,光坡镇以光坡、红沙、栏冲三个村委为核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大力发展岗松种植,建设岗松资源培育核心示范基地3000亩,建设村级编制加工集中区2个,示范户200户,老刘家就是其中一户。目前,他家靠编席和种扫把草,收入达到4万多元。
光坡镇得天独厚的岗松资源为该区提供了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岗松产业的经营模式,拓展该区各镇村,辐射带动防城港市各区县(市)引导农民扩大岗松种植6万亩,指导发展家庭编织加工点200个,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巨大,同时对林业持续发展、环境美化,生态平衡也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港口区要全力打造广西“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该区通过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岗松产业作为核心产业,预计产品年销售收入达8100万元,年创收税1457万元。可安排农民就业3000人,农户均可增收8000-12000元。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xiaoxiao)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