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0届养猪产业博览会(广州)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博士、研究员王立贤作了“育种的价值与高效育种”的专题报告。以下为王立贤的部分观点。
一、 育种的价值
王立贤认为,育种使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育种效益的可累积性、长期性,养猪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育种。他表示,如果养猪人以后对生产管理、营养、工艺、育种更感兴趣,而不是疫病防治,那么,我们的养猪业离成功就不远了。
二、 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王立贤认为,养猪业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种猪行业也会越来越集中。
王立贤认为,2014年可能是转折点,因为2014年种猪场亏损更为严重,一些小规模的种猪场被迫转向生产商品猪,2014年的亏损会促进种猪业的专业化、规模化。
对于如何打造一个高水平的专业育种公司,王立贤认为,这需要长期战略和持续投入,应该更重视5年、10年以后的回报;还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不断的大量的测定,不断收集数据;还需要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育种技术水平;还需要有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他分析了育种基本参数:最小母系核心群为500头母猪,最小父系核心群为200头母猪,母猪更新率分别为:核心群80%,扩繁群60%,商品群50%。他认为,核心群、繁殖群、商品生产群的比例应该是1∶7∶70,而不是通常认为的1∶10∶10。
三、 繁育体系与高效育种
王立贤提出,高效育种的关键在于:1.选择适合的目标性状及选择指数;2.建立一定规模的核心群;3.大规模开展性能测定工作;4.降低核心群留种率(公1%-3%,母15%-20%);5.应用新技术。种猪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种猪的性能调整选育目标,选择指数的权重。其关键在于对自己的猪群有很清楚的了解。一般的种猪企业除了生长速度、瘦肉率、产仔数这些性状外,体型也非常重要。而对于有大规模的商品猪生产的种猪企业,饲料利用率、综合生产性能则更为重要。
那么,母猪胎次的分布和不同淘汰方案下的世代间隔如何?种猪企业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指数?经济值如何调整?
想要了解更多?请观看专题报告视频。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