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异食癖的疾病,如何防治?

datong 网络 2012-11-14 08:17:19

猪异食癖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如何防治?

专家:异食癖多发生于消化不良、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猪瘟、副伤寒等)和肠道寄生虫病等的发病过程中,一般认为与机体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某些氨基酸有关。

一般多以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开始,继而出现味觉异常和异食癖,表现啃咬平时不吃的异物,如粪尿污染过的垫草、泥土、骨块、毛发、炉渣、破布、树皮、木块、以及舔墙啃土等。有的母猪产后吞吃胎衣或仔猪,有的猪互相啃咬耳朵或尾巴。病猪逐渐消瘦、拱背、磨牙,口腔干燥,被毛松乱无光泽,皮肤干燥。开始多便秘,后下痢,或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发育迟缓,贫血,重者衰竭死亡。

防治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改善饲养管理,给予全价饲料,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保证钙磷平衡,定期驱虫。发现病猪立即隔离,防止其他猪只模仿。积极治疗可能查到的原发病,如消化不良、蛔虫病、骨软症、佝偻病等。

 

1,临床症状

患猪有咬尾、耳、肋,吸吮肚脐,特别是舔食墙壁、啃食槽、拱地食泥土、煤渣、喜食鸡粪、食尿、咸味异物(伤口、血液)、啃木头,有闹圈、跳栏等现象。相互咬斗是异食癖中较为恶性的一种,表现为外部刺激敏感,举止不安,食欲减退,目光凶狠。起初只有几只互相咬斗,逐步由多只参与,主要是咬尾,少数也有咬耳,被咬猪尾部脱毛出血,猪群进而对血液产生异嗜癖,严重时可继发感染骨髓炎和脓肿,若不及时处理可并发败血症等,导致死亡。此外,由于异食引起消化机能紊乱,出现肠炎、腹泻或于稀交替,严重者引起胃肠黏膜脱落、出血、阻塞、胃肠膨胀、积食、臌气等,甚至穿孔导致死亡。

2.环境因素

猪舍内卫生条件差,有害气体如氨、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高而且饲养密度大、通风不好、过冷或过热、湿度过大、光线过强、干燥和高尘环境、水泥地面湿冷、大棚内或金属笼内饲养等使猪群产生应激和不适。

2.2管理因素

饲养空间狭小,饲槽不够或饮水量不足,为争夺采食和饮水的位置互相咬斗,猪群整齐度不佳,大小强弱悬殊。体重小、体弱的猪被咬;新合群猪造成打斗、争夺位次;各种原因的惊吓,猪乱窜群等。

2.3营养因素

饲料营养不平衡、配合不科学;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某些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的缺乏或配合不当造成的营养不均衡。

2.4疾病因素

体外寄生虫刺激皮肤引起猪只烦躁不安,在舍内墙壁和栏杆上磨擦,出现外伤,引起其他猪只啃咬;患慢性消化道疾病时,消化紊乱,味觉失常发生异食;体内寄生虫如细颈囊尾蚴、蛔虫在体内作用;

猪贫血、尾尖坏死诱发猪只咬尾咬耳的恶癖而出现异食癖现象。

2.5本身天性

猪爱玩、爱动,由于条件所限.猪活动范围受阻,精力集中于易发生异食癖的行为上而引发异食痔。

3、防制措施

3.1环境和卫生条件

猪对卫生环境很敏感,尤其是规模化和集约化 养猪 场,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防潮、光照、粪便处理等一整套措施,使 猪舍 达到夏季能防暑降温,冬季能防寒保暖的标准。畜舍饮水器,饲槽设备齐全。

3.2组群合理

把来源、体重、体质、毛色、性情、吃食等方面差异不大的猪组合群饲养。如有外伤的猪,应及时分开饲养,以防因血腥味引起相互咬尾,导致异食发生。

3.3饲养密度要适宜

猪的饲养密度一般根据圈舍大小而定,保证每头育肥猪饲养面积1平方米、中猪o.8平方米、仔猪o.6平方米。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正常采食饮水为宜。一般以每群饲养10头为宜。若条件允许能进行运动或放牧则更好。

3.4满足营养需求

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全价均衡的配合饲料。发现有异食癖现象时,应在饲料中添加某些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也可在猪舍内放入适量的红土、粘土、石粉、青绿饲料供猪自由采食,并及时更换。

3.5定期驱虫

在肉猪的一生中,应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2-3次;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疥癣、虱等,否则会导致猪异食癖病的发生。

36及时治疗

对异食癣病严重的,可在饲料中加适量中草药镇静、安定类的药物。另外,应在舍内悬挂铁链、胶皮管、旧轮胎供猪戏咬,调节神经兴奋度和注意力。发现有异食癖病的猪,应及时挑出单独饲养。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