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接触性传染病。在我国随着集约化养猪的发展,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我国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较严重的影响养猪业生产。其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见不到症状而死亡,慢性主要表现为以跛行、关节肿大或麻木,耳后、腹下、肛门周围发红,有出血点为特征。结合剖检变化,确诊后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1流行病学 一般不分年龄、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以架子猪较多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在圈舍潮湿、光线暗、卫生差等环境下易发。但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而有差异,近几年来患病猪由原来的架子猪多发转为现在的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多发,发病率逐渐上升,病死率也在升高。特别是近年来细菌耐药能力普遍增强,给链球菌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2临床症状 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达42°C,精神沉郁,眼结膜潮红、流泪,食欲废绝,有浆液性鼻液,呼吸困难,腹下、四肢、耳尖有出血性紫斑,触摸时惊叫,四肢共济失调、转圈、磨牙、仰卧,继而后肢麻痹,前肢爬行,或见不到明显症状而死亡。一般多在发病后2-4d死亡。发病未死的仔猪表现精神不振,嗜唾,被毛无光泽,停食或食欲减退,一肢或多肢跛行,以前肢为多,关节、蹄冠肿胀、发热、潮红、触诊疼痛;严重病例不能站立,排水样粪便,粪便中带有未消化饲料碎片;流粘鼻涕,眼结膜潮红,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2倍,体温为40.3-41°C。 3剖检变化 急性死亡的仔猪剖检呈典型的败血症变化,胸、腹下和四肢内侧有紫红斑。内脏实质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和出血斑。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的白质和灰质有小出血点。心包、胸腔、腹腔有纤维素性炎。肾脾肿大,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切面潮红多汁。心肌松软,有不规则出血斑。肺有斑点状不规则出血,肺门淋巴结出血、切面多汁。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本病。 4.1实验室检查 病料:无菌采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脾及淋巴结。 药品与试剂:培养基、化学试剂及微量发酵管等;猪链球菌诊断血清与平板集抗原;药敏纸片;试验用家兔。 4.2方法 直接染色镜检:用病料触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细菌分离培养:将病料分别接种于血清肉汤进行增菌培养,然后再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于37°C温箱中培养18-24h,观察菌落的形态及溶血类型,并进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再接种血清肉汤,纯化后放置4°C环境下,保存,待鉴定。也可进行生化试验及动物接种试验。 4.3结果 病料触片:显微镜检查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单球或双球,少数呈短链状,有荚膜。 细菌培养特性:37°C培养24h后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乳白色、半透明,针尖大小的β-溶血的菌落。在血清肉汤中先均匀混浊,后在试管底部形成沉淀,上部澄清,不形成菌膜。鲜血琼脂、血清肉汤培养物涂片,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多呈长链状的球菌。 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验即可确诊为猪链球菌病。 5防治 5.1预防 清洗猪场后用49%菌毒敌配成1∶100溶液喷洒猪舍及用具,每3d1次,连用4次。也可用菌苗进行免疫预防。 5.2治疗 ①病情严重的:每千克体重用阿莫西林10-15mg,地塞米松2mL、25%安乃近4mL混合肌注,1次/d,连用5d;体温正常的不注射安乃近;②抗毒神针10mL,地塞米松2mL,安钠钾5mL分别肌肉注射,2次/d,连用4d;③未发病猪(母猪、仔猪)用0.5%复方磺胺混饲预防,连用12d。经上述药物治疗3d,无新增病猪。5d后患猪全部痊愈。效果良好。 6讨论与体会 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链球菌株已对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在当地分离到菌株时最好及时做药敏试验,选择对当地流行菌株高敏、应用方便、价廉的药物。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足量按时用药。 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应是防制猪链球菌病的主要措施,同时加强消毒、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改善猪场卫生条件是控制该病的基本措施。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