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与猪瘟混合感染的病例诊治

datong 网络 2012-10-31 03:36:07
  

 一、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2006年7月28日,河南省许昌市苏桥乡某养猪户到笔者处就诊,主诉,2006年7月18日从河南驻马店购进一批30公斤左右的猪,共200头,引进后猪只陆续发病,经过当地兽医人员十多天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截止2006年7月28日,已发病80头,死亡40头。
  该批猪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来自正规猪场,有的是从散养户处收购。猪只引进后,以食豆腐渣为主。刚引进时,有个别猪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畜主考虑是应激反应,遂用青、链霉素和安乃近注射,最初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随后的几天内,猪群发病率不断增高,且原来经治疗恢复正常者又出现反弹。笔者前往猪场观察可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耳、胸腹下和四肢内侧皮肤呈紫红或暗红色,并有出血斑点,大部分猪挤在圈舍角落里,不愿走动。眼结膜潮红,两眼有大量粘液和脓性分泌物。粪便或干如球状或拉稀,其上附有粘液,且有腥臭味,体温呈稽留热。畜主曾用大剂量抗生素肌肉注射,但症状时好时坏,随后开始出现死亡,于是初步怀疑可能是细菌和病毒混和感染。为了进一步确诊,并尽早掌握和控制病情,遂对病死猪进行剖检。
  二、部检变化
  剖检可见心包液增多呈淡黄色,心外膜及冠状沟脂肪有出血点。肝稍肿大,表面有点状出血,肾脏表面和膀胱黏膜也有少量出血点。脾不肿大,但边缘有绿豆大小暗紫色的出血性梗死,全身淋巴结尤其是下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明显,切面呈典型的大理石样变,其中一头的盲肠黏膜上有一典型的纽扣状溃疡。
  三、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  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肝脏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有单个、成双、短链状典型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脾脏,接种于鲜血培养基上,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可见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透明、隆起,表现光滑的露滴状小菌落.
  兔体交叉免疫试验  将实验室饲养的经测定健康的6只家兔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取淋巴结2克剪碎,放入钵体内,再加入20毫升生理盐水,充分研磨。用三层纱布过滤,滤液中加入青、链霉素。静置后取上清液对实验组中的3只家兔肌肉注射,每只5毫升。每6小时测温1次,连续3天。7天后,给两组家兔每只耳静脉注射1:10倍稀释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毫升,并每隔6小时再给家兔进行测温,连续3天,结果发现试验组的家兔体温无变化,而对照组的家兔体温均升高。由此可判定,该病确实混合感染有猪瘟病毒。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本病例可诊断为链球菌和猪瘟混合感染。
  四、防制措施
  立即对病猪群进行隔离,加强消毒。全群投喂10%氟苯尼考和20%的黄芪粉,每100克拌料100公斤。饮水中加入葡萄糖和电解多维,连喂5天。对发病猪紧急接 种猪 瘟脾淋苗(福州大北农生产),每头3头份,同时肌肉注射10%林可霉素,0.15毫升/公斤体重,连用3天。
  经采取以上防制措施后,又死亡10头病重猪,第3天症状明显好转,第五天,大群基本稳定。
  五、防制体会
  1.引进猪只时,要了解猪场情况,对原猪场的防疫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了解当地疫情,不从疫地引猪。该猪场引进的猪只,很可能在引进时已处于潜伏期。
  2.该场猪只的发病与应激也有一定关系,路上运输应激是一方面,另外饲料的改变,也是一个因素。在原地是以饲喂饲料为主,而引进后以饲喂豆腐渣为主,无论是在营养价值或适口性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从而对猪只造成较大的应激。因此,引进猪只后,应投喂电解多维或其它抗应激药物,以减少应激。
  3.猪群一旦发病,应到正规兽医门诊,进行剖检、化验,做到早确诊、早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