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业中,抗生素最初是用来预防动物疾病的,在使用过程中,一些饲养者把抗生素的发酵残渣加在饲料中喂猪,并发现用这种饲料比用普通饲料饲喂的仔猪长得更快。Moore(1946)又发现,在鸡饲料中添加少量链霉素能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以后许多人又陆续发现金霉素、地霉素等对犊牛、猪和禽等均有促进生长发育和育肥的作用。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有许多抗生素品种相继问世并工业化生产,研究者们几乎对每个新问世的抗生素都作了以促进动物加速生长为目的的饲养试验。研究结果肯定了多种抗生素具有刺激和加速动物生长的作用。这个消息很快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并引起各国的重视。至此,抗生素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形成了一股极大的热潮,全世界范围内都开始使用,而且使用量日益增加。据估计,我国每年抗生素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的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
随着抗生素在饲料中长期大量使用,细菌耐药性和食品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可能会产生如下危害:
首先,日粮中滥用抗生素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细菌可通过三种方式获得耐药性,一是在细菌繁殖的二分裂阶段通过代与代之间进行传递。二是通过自发的基因突变产生。三是从附近其他的细菌细胞上获得耐药性基因。虽然耐药性因子的传递频率不高,但由于细菌数量大,繁殖快,仍易造成抗菌株的扩散蔓延。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而抗生素饲料添加剂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是主要原因。美国《新闻周刊》报导,仅1992年美国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的细菌感染。路透社1999年2月还报道了美国科学家在肉鸡饲料中发现超级细菌,这种肠球菌对目前所有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超级细菌的产生给人类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其次,长期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机体内残留,影响人和动物的免疫和治疗效果。当机体摄入大量抗生素后,其跟随血液循环遍布人体多个器官组织中,如淋巴结、肾、肺、骨骼、肝、脾、胸腺等各组织器官,造成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逐渐降低,使慢性疾病增多而且频发。同时,抗生素还导致抗原质量降低,对疫苗接种产生不良影响,为控制疫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抗生素在治疗人类疾病和畜禽疾病中的效果逐渐变差,为了起到治病效果,抗生素的用量也在不断增大,形成了恶性循环。
再其次,长期超量使用抗生素,还易产生致病菌的交叉感染。使用抗生素,尤其是超量使用,会破坏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一方面使胃肠道内对抗生素敏感性强的微生物减少,而敏感性差的菌群趁机大量繁殖,引起微生态失衡;另一方面体内的微生物被抗生素消灭后,为体外的微生物的侵入繁殖创造了条件,从而易产生致病的交叉感染,造成动物养殖越来越难。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在多年的研究中,人们不仅发现了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创造的经济利益,也深刻认识到其潜在的缺陷。于是,近年来,不少国家相继出台了在养殖业中减少或禁止使用抗生素的政策。我国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兽药管理条例》、《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等等,用来规范给动物用药的行为。
关键词: 饲料 兽药 动物 饲料添加剂 犊牛 肉鸡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