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素有“中原油茶第一乡”美誉的周河乡,依托当地龙头企业羚锐公司,深度挖掘油茶发展潜力,做大做强油茶业,成功将油茶产业打造成为当地贫困群众增收的脊梁,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山茶花模式”,赋予了油茶产业新的时代含义――攻坚克难、精准扶贫。
周河乡打造产业扶贫“山茶花模式”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茶花飘香。10月27――29日,“首届大别山茶花节暨精准扶贫研讨会”在新县隆重举行,300余位中外嘉宾共襄盛举。28号上午,与会嘉宾深入周河乡油茶种植基地考察,实地体验“山茶花模式”。漫山遍野的白色山茶花,让嘉宾们真切感受到了油茶基地的规模与山茶花的生命力,纷纷驻足留影。
周河乡打造产业扶贫“山茶花模式”
与此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爱在乡村 广播惠农”系列公益活动之农技指导在周河乡熊湾村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农业科学院018油料所研究生导师张春雷莅临培训现场,专业的油茶种植技术指导让村民直呼“开眼界”。央视、河南电视台纷纷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油茶之花不仅开出了河南,更开遍了全国。
多年来,周河乡在长期的油茶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油茶栽培、经营、管护经验,但由于经营分散、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优势。结合山多地少、土壤和气候适宜油茶生长的实际,乡党委政府精准定位,将油茶业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全力打好油茶产业精准扶贫攻坚战。出台《周河乡油茶低产园改造实施方案》,制定对油茶新造、油茶低改和良种培育的补助和奖励政策,鼓励、培育油茶产业发展。 建立新型组织,带动产业发展。建立新县绿达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8元/亩/年的标准与全乡11个村3700户农户签订《油茶园流转协议》,流转近7.8万亩油茶园,与贫困户799户2523人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
2017年,11个村累计发放油茶园流转费44万元。为进一步规范油茶园管理,合作社在全乡组建了11个村(居)油茶服务站,聘请全乡44名村干部作为各服务站的管理人员,每月以600/500/400 元发给工资,具体负责指导、协调油茶园改造,宣传油茶培育知识,加快中、低产园改造步伐。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共发放村干部工资15万元。 强化培训示范,提供技术支撑。绿达山油茶资源公司还组织举办了多期油茶丰产栽培技术培训班,重点向精准扶贫对象讲解传授种苗选择、油茶种植、幼林抚育、成林管理等知识,使扶贫农民掌握种植油茶技术要领,增强了发展油茶产业信心。油茶种植及油茶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的有效途径。 聚焦扶贫主业,拓宽致富途径。
贫困群众以油茶园流转、务工增收、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多渠道提高收入。通过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到油茶园进行砍杂、除密、剪枝、施肥后,贫困户可达到增收脱贫。经测算,未改造前的油茶林每亩产油约15市斤,经改造后每亩可达30市斤。依托绿达山茶油公司,在全国建立了实体网点销售,通过几年的发展,油茶籽由原来的不到3元/斤提升到2016年的12元/斤,使农民的收益大大提高。2016年以来,与熊湾村158户贫困户签订到户增收合同,每户年均分红收入300元,3年股金及分红收入达5000元以上,带贫效果良好。1711072915.jpg 随着油茶的品牌效益日益扩张,产业链条日益延升,富民效益日益凸现,油茶产业已成为全乡精准扶贫的一项生态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把合作社的经营主体作用发挥好,把村级油茶服务站协调职能利用好,把油茶示范基地的规模效应培育好,把贫困户的造血能力打造好,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下,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技术指导,使群众真正能够掌握、会用、用好油茶种植技术,进而提高产量、质量。同时,在油茶产品开发上做功夫,推进油茶籽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升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使油茶产业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相信油茶这朵美丽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艳,周河群众的幸福之花一定会多彩绽放,周河发展的希望之花一定会结出硕果。
展开全文